实现乡村振兴需前置绿色发展的理念

2018年1月7日   来源:中国产业播报

 

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会议全面分析“三农”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,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,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、农村工作。其中,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,将生态绿色发展提升到如此高度,这也是前所未有的。笔者认为,乡村振兴战略如此重视绿色发展,是时势使然,非常及时。

 

 

乡村绿色发展势在必行

 

近年来,公众高度关注国内大中城市的雾霾,其实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工业的废水、废渣、废气,生活废弃物、畜禽养殖排放废物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。水体污染在农村环境污染中显得尤为突出,直接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。

 

全国水体调查结果显示,在全国七大流域中,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,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。同样严重的还有地下水污染。水利部2016年初发布《地下水动态月报》,披露了2015年对中国各地2103口地下水水井的监测数据。结果显示,80.2%的地下水无法饮用。(已核实)

 

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,其生活垃圾的收集、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地区。所以,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难以得到妥善处理,塑料垃圾堆积在河道、湖泊、池塘边上的现象颇为常见。

 

还有一点鲜被提及,大多数农村的厕所较为简陋,卫生条件较差,加上水处理设施投入不足,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保障也不如城市居民。

 

中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,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1/3以上。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,不但浪费了不可再生的煤炭、磷矿等能源和资源,同时也加重了国内对硫、钾的对外依存度,还造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和江河污染。

 

据权威专家介绍,我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%,化肥用量占31%,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。我国每年180万吨的农药用量,有效利用率不足30%,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,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。我国化肥、农药的滥用不仅仅威胁到餐桌的安全,还对生态造成破坏。

 

可以说,过去的这种严重依赖化肥、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。所以,要想振兴乡村,就必须“坚持绿色生态导向,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”。

 

绿色发展初见成效

 

不过,我们也应该看到,近年来我国农村、农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。目前,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,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。

 

为了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、农药减量控害,农业部2015年印发《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》和《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》,提出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、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。再者,在条件合适的乡村推广无公害农业、绿色农业、有机农业的发展,不但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的恢复,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帮助农民增收。

 

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水质也已经出现转机。据水利部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》显示,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较2015年略有下降,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,用水结构不断优化,水质状况总体有所好转。用水总量下降与华北地区改种低耗水的农作物也有关系。值得一提的是,荷兰等国巧妙选择不同农作物种类的搭配,不但实现了节水、土壤修复,还发展了观光农业,这点无疑值得我国借鉴。

 

随着河湖管护机制的重要改革创新“河长制”在全国推行,我国省、市、县、乡四级河长人数已有近27万名。“湖长制”也应运而生,湖北、浙江等省已经先行先试。“河长制”明确了河流的监管责任,对河流水质的改善功莫大焉。

 

“厕所革命”也帮助农村居民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。国家旅游局2017年5月《厕所革命推进报告》提到,农村80%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,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,最常见的有痢疾、霍乱、肝炎、感染性腹泻等。截至2017年10月,中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6.8万座,提前超额完成“厕所革命”三年行动计划(5.7万座)。农村继续推进厕所的建设,除了改善卫生条件,还改善了村容村貌,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。在条件允许的地区,要发展生态厕所,推动人畜的粪便还田,发展循环农业,恢复土地的肥力。

 

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,目前大多数地方采取集中清运,统一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。这样固然可以让乡村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,但从长远来说,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是要采取减量、分类、资源回收、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
 

需要警惕的一些问题

 

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让全国农民为之精神一振,不少人信心倍增,决心投身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。但从绿色发展的视角来看,当前乡村旅游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有关方面注意。

 

一是生搬硬造,盲目崇洋。有的开发者不顾及乡村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,建造西洋风格的农场、别墅或者军事主题旅游项目,不尊重当地文化传统;从外地或者外国移植一些水土不服的景观植物,破坏了当地自然的和谐,甚至给当地带来外来入侵物种。其实,本地的特色经济作物就是旅游资源,笔者去过南京市江宁区的黄龙岘,当地不但保护了传统的村落,还挖掘本地特色经济作物——茶,吸引游客参与传统制茶工艺的全过程,效果颇佳。

 

二是重物轻人,买椟还珠。一些乡村旅游开发项目,往往是冲着当地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大兴土木的,古迹倒是圈起来了,把古迹附近的村民却赶走了。且不说一些村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旅游资源,这样孤零零的景点其实对游客吸引力不大。最美的风景是人,保留下整个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,让当地村民展示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,即便是农林牧渔本身,也是一种传统人文景观的展现。

 

三是大兴土木,大煞风景。有的乡村旅游开发者,为了让游客更加便利,在风景名胜周边大兴土木,建起不必要的钢筋水泥设施,但这种行为的效果往往是画蛇添足,败坏了景观的和谐,也浪费了资源。

 

乡村振兴的手段、方法、途径多种多样,发展乡村旅游只是其中之一。但是,打造宜居、美丽的乡村,无疑必须坚持绿色兴农导向。乡村旅游的上述不良倾向,根子还是出在人的思想认识上。所以,若想真正振兴乡村,必须在价值观和审美观上,真正坚持绿色兴农导向,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先置,从而避免好心办坏事。

(来源:新华网   作者:郑挺颖,《环境与生活》杂志执行副总编、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)